關閉→
當前位置:尚之範>生活>心理>解牛斫輪的典故

解牛斫輪的典故

尚之範 人氣:4.55K
解牛斫輪的典故

解牛、斫輪,是莊子的兩個典故,成語故事分別對應庖丁解牛與輪扁斫輪。庖丁解牛流傳比較廣泛,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是說一位宰牛人因為經驗十分豐富,所以牛放在面前已經不是一頭整牛了,他看到的是脈理與結構,該在哪裡下刀,該怎麼挑肉剔骨,等等。

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些生僻,但問題就出在這個故事上。話說春秋時期有位造車工人名叫輪扁,一日他看到齊桓公在大殿上讀聖賢書,便奚落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作者都已經死了,你看的書也只不過是他們留下的糟粕罷了。

齊桓公聽後大怒,便要輪扁說出個道理來,不然就處死。輪扁說:就像我做車輪一樣,這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工作,只有不斷練習反覆琢磨才能做好,而我無法傳給任何人,當我死後,這項技藝也就成了無人可用的糟粕了。

輪扁的意思很明確:做車輪的技術和學習道理一樣,是不能通過書籍或者口口相傳完成不同個體之間的傳遞的,只有親自去實踐、去練習,長時間地融入其中,才能夠獲得。

雖然這個觀點並不一定正確,但這就是輪扁的觀點,而且也是歐陽修所認可的觀點。也就是說,歐陽修同樣認為:讀聖賢書無用,那隻不過古人留下的糟粕而已,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可是,身為讀書人的歐陽修為何會有此怪論

解牛斫輪的典故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莊子· 天道》:“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解牛斫輪的典故

歐陽修的《賣油翁》中最後一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意思是:這與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麼區別呢

TAG標籤:#解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