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尚之範>生活>心理>孟子的生平經歷是什麼

孟子的生平經歷是什麼

尚之範 人氣:1.99W
孟子的生平經歷是什麼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孟子從國小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三十歲到四十歲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生活的時代,各國諸侯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面對諸侯間的爭戰,孟子懷著救民於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推行仁政。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弟子出遊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揹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公元前329年,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隻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國的自身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恢復“稷下學宮”,成為政治諮詢、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於是,孟子再度前往齊國,被齊宣王聘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學宮吸收各家之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侷限,較全面、系統地闡明瞭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讚賞,但齊王欲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分歧。政治抱負難以實現,孟子便離開齊國返歸鄒國。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孟子去世後,經歷代學者推崇,確立儒學嫡系傳人之地位,東漢首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元至順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

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出生於鄒城市北鳧村,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於國家統治之中,造福於百姓,他在戰亂時,周遊各國。孟子到齊國宣傳自己的學說時,並沒有被統治者接受,於是他離開了齊國。

孟子53歲時來到了魏國,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後來魏國齊國發生了戰爭,後來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樑襄王嗣位,孟子不喜歡樑襄王,於是離開了魏國。

孟子於公元前318年再度來到了齊國,孟子受到了齊宣王的禮遇,但是齊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並不打算實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離開了齊國。

孟子再遊宋時,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孟子說,湯、武行王政,他們的征伐,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而無敵於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他又離開了宋國。

不久,孟子回到了魯國,魯平公將要去拜訪孟子,因為他所寵愛的小臣臧倉說了孟子的壞話,而又改變了主意,孟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是天意所為,於是不再出遊。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繼承“仁政”,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的“易子而教”思想也是傳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張,設立學校,進行全民教育。

他還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

TAG標籤:#孟子 #經歷 #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