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尚之范>生活>心理>天开海岳背后的故事

天开海岳背后的故事

尚之范 人气:1.65W
天开海岳背后的故事

1908年,美国传教士威廉•埃德加•盖尔拍摄了一张老龙头的照片,可以看到当时“天开海岳”碑位于一片土坡前,此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老龙头修复工程破土动工,人们在一片小山坡上发现了掩埋在沙土和荒草中的这块“天开海岳”碑。

“天开海岳”碑高2.65米、宽0.7米、厚0.25米,字体浑厚古朴,遒劲苍郁。但碑体上无落款,始建年代和立碑人不详,而且在明嘉靖十四年、清康熙九年的《山海关志》,以及乾隆二十一年、光绪四年、民国十八年的《临榆县志》中都没有过关于这块古碑的明确记载。30多年以来,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长城秦皇岛学会会长郝三进就认为,这块古碑应该属于唐代。

根据《营平二州地名记》记载,李世民东征高丽的时候,也就是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他得胜还朝之后,原来咱们这有一个汉武台,他在汉武台歌功颂德,然后刻石记功,所以留下这块碑。

抚宁区档案馆馆长李利峰对“天开海岳”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考证后提出,这块碑是明代所立。2001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一套丛书,叫《燕行录》全集,其中有朝鲜使臣徐长辅、徐庆淳和金景善三位使臣入燕进贡的时候有一个日记,日记中三次提到“天开海岳”碑。

李利峰说,《燕行录》是朝鲜时代使臣们来往燕京时根据所听所见而记录下来的纪行录,其中所提供的大量生动有趣的珍贵史料,填补了中国史籍的部分空白,而且为一些史实提供了旁证。朝鲜使臣徐长辅在他的《蓟山纪程》中记载,西北隅又有两碑一书天开海岳,一书一勺之多,背记越人刘永基题,天启六年海运同知,河东王应预立碑。另外两位朝鲜使臣在道光和咸丰年间也到过此地,他的《入燕笔记》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石碑到底是谁写的、什么时候立的专家们都有各自的论证,在民间呢也有不少的传说。在新的更加确凿的证据被发现之前呢,争论还得持续下去。不过,恰恰是争论和传说,为这块碑增加了几分神秘感,让它成为了老龙头景区人气最高的文物。

从天开海岳碑处拾级而上,在澄海楼东侧,还有一块著名的“一勺之多”古碑,两块古碑遥相呼应,珠联璧合。

“一勺之多”四个字出自古学中庸。它的意思就是说刚开始看到的水只有一小勺那么多,等到它积聚成深广难测的大海,海里面各种物产,资材就会繁殖在这里面,它的引申意义就是说让现在的人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不要忘记事物的本源和根本,未来才可以拥有的更多。

如果说“天开海岳”的碑文写景的成分多一些,那么“一勺之多”的碑文,更多的体现出的是一种人生的情怀和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依山襟海的老龙头地势险要,风景壮丽。古往今来,包括道光、乾隆等在内的很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曾来此观光览胜,触情生情,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镌刻于石碑之上,流传在山海之间。

块块青石,开凿于深山之中,匠人赋予它们生命,每一条凹凸的纹路,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人文情感。它们是我们美丽家乡秦皇岛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朽记忆。

TAG标签:#天开 #海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