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尚之範>生活>心理>三長兩短的典故

三長兩短的典故

尚之範 人氣:3.06W
三長兩短的典故

“三長兩短”的意思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典故出自歐冶子所鑄的五把劍,前三把爲長劍,後兩把爲短劍。這三長兩短五把劍,鋒利無比,一般人遭遇到這五把劍就有性命之憂,所以後世把各種危及人生命的風險稱爲三長兩短。

“三長兩短”典故出自明朝範文若的《鴛鴦棒·恚剔》。

原文內容爲:“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而之所以會出現用“三長兩短”代替死亡的說法,與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有很大的關係。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

古代的棺木不用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和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所以“三長兩短”便用來指捆棺材的皮條。因爲這些皮條往往寓意着不吉利,所以“三長兩短”便開始指意外的事故和災禍,或者死亡。後來人們開始用釘子來釘棺材,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淘汰,但這個成語卻流傳了下來。

TAG標籤:#三長兩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