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尚之范>生活>心理>什么是虚无主义人生观

什么是虚无主义人生观

尚之范 人气:2.32W
什么是虚无主义人生观

虚无主义人生观即发现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无意义的,是虚无的。而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进而衍生向一切事物皆是无意义的。

虚无主义其实是一个人对自身意义乃至宇宙存在的意义产生疑问时,必然导致的结果。

虚无主义是人觉醒时必然经历的。只有经历的虚无主义,推翻了世界赋予你的普世价值观,才能找到自身真正存在的意义。

任何人如果去追求价值的根源,其最终都将变成虚无主义者,因为价值是人定义出来的,本身只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所以是没有根源的。正因如此,我们平时一般都只关注相对的意义,也就是一个人对于他的父母朋友来说是有意义的,对于整个人类的、地球的、宇宙的历史来说却是无意义的。

一件东西对于它的使用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终极存在却是无意义的。

虚无主义问题是现时代的主要文化症候。积极应对和克服虚无主义是当前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其目的是推进精神文化的健康走向。虚无主义的出现根源于形而上学的本性、主客体对立思维方式以及工具理性的盛行。

马克思和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在这一问题上有共同的问题域,却不同的处理方式。后两者均表现为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则通过变革形而上学,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同时提出科学社会主义构想,为克服当下虚无主义状况提供了积极丰富的思想资源。

现代性的进步强制、市场经济、民主社会裹挟着人们积极投入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现代性成果。但是总体而言,现代性的生活体验仍然是虚无主义的。物化状况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获得充足的幸福感:忙忙碌碌,惶惶不可终日,不知所终。日常生活中人们正在遭受着虚无主义的侵袭和折磨: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天辛苦的劳作,得了片刻清闲,内心深处那个不安的灵魂便跳会出来要求“家园”的安顿。

心灵归宿、精神家园正在迷失,日益被空虚、无聊、乏味、焦虑、无意义和无目的感所占据,表现为萎靡和惶恐不安。“虚无主义”这个被尼采称谓的“一切客人中这个最不祥的敌人”,已经“站在门前”[1]P483,“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重心,因此暂时束手无策”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思潮曾经侵袭了整个欧洲。施特劳斯将虚无主义理解为现代文明的毁灭[1],表明现代文明在道德价值层面逐渐陷入了“猪的城邦”。被称作“恶魔诗人”的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高声吟咏:路边的腐尸、孤岛岸边高悬的枯骨、美丽诱人却有病的花朵。

作者用一种分裂的、残缺的、冷峻的破坏之美,表达了一种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1933年,一首管弦乐曲——《黑色的星期天》——轰动一时,被称为“魔鬼的邀请书”,几年间,因其自杀者据说有140多人,寓示了人类心灵的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尼采用“上帝死了”直接宣告了虚无主义的到来。“上帝死了”意味着信仰缺失了,一切生活的根据和前提被抽空了。

人变成了流浪儿,没有了依托,失去了目的和方向,变得麻木不仁或者沉陷于世俗生活,借助于勤勉的工作,时刻的劳作,欲将生命的神圣性淹没于匆忙的奔波,这反而加剧了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无着落。

欧洲虚无主义以发达的现代性为基础。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并不成熟,但虚无主义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基本事实。这与西方现代性的殖民化和后现代的强劲侵袭有关。资本所到之处,“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TAG标签:#人生观 #虚无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