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尚之范>生活>心理>说别人很坑的文言文的词语

说别人很坑的文言文的词语

尚之范 人气:2.95W
说别人很坑的文言文的词语

三个成语都能形容,而且成语故事非常生动有趣:1、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典故】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

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

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

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

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

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

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

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

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

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

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

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

王二一切都明白了。

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

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

于是,他也 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

〔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

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

2、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遮蔽,遮盖盗:偷。

【典故】春秋时候,晋国贵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

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

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典故】楚人贫居,读,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

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

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楚人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而诣县。

县官受辞。

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

他读了,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

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

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

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

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

”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

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

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

TAG标签:#文言文 #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