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尚之范>生活>心理>古代小学与大学的分别

古代小学与大学的分别

尚之范 人气:2.72W
古代小学与大学的分别

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小学是古代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小学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一个人后来学问的发展。

我们在解读《大学》这本经典时,已于前文说到了《学记》中的一些古代教育的情况,这里不妨再来看看我国古代的大学与小学是怎样一回事。

现代人先读小学,而后是中学,然后是大学。古代人也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太)学,那时还没有中学这一概念,也没有这一级学校。

古代小学是指人开始学习传统语文学,学习认字写字,古代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古代大学指的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不是学制。

一、小学:古代小学,大致是针对7——12岁的儿童教育而言,称作“童蒙养正”,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详训诂,明句读”。因儿童进小学读书必先要认识文字,后来“小学”就成为一种专门学科的名称,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清朝乾嘉学派将小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小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等新的内容,逐渐发展形成了以古文献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

古代的小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语言文字学,古代民间对于小学教育,有一个精当的说法:识文断字。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字典》内府朱墨精抄本

二、大学: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讲求的是治国安邦之道,是大人之学。《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很好地说明了二者的区别与关系。

中国古代的教育,有很显著的特点:学的是人伦教化、讲的是经世致用。关于学习的内容,最早形成规范的,当属于周朝的“六艺”。“六艺”中,书与数合称为“小艺”,关乎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属于“大艺”,关乎治国安邦,在大学阶段修习。

金·张瑀《文姬归汉图》

以此譬之,读史也是如此,小学得小用,大学得大用。

一、小学

1、学习语言:读史有助于学习字、词、句和文法。语言文字是生动的、鲜活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自然能够学得又快又好。

3、学习文化:熟悉传统文化,了解掌握文章典故。这既可以丰富文学知识、提高写作技能,又可以了解社会、洞察人世,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也。

中国史书,尤其是正史,其体例、内容包罗万象,是一幅当时社会的全景图,史书往往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便于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了解社会。

二、大学

1、陶冶性情、培养高尚之情操:万世师表的孔夫子、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从谏如流的唐太宗、忠贞爱国的杨家将、激扬文字的李太白、博学多才的苏东坡、四朝不倒的长乐老、志趣高远的高士隐者乃至暴虐无道的桀纣,圣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正反面的人和事,皆为龟鉴。

得以与古人游、与古圣先贤游,幸矣!惟独史能助吾得之。

2、了解掌握历史规律,鉴古而知今:读史之效,培根说得最精辟:“读史使人明智”,孔子曾给同时代的人南容很高的评价:“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要做到这点,就有赖于对当时历史阶段、社会现状的正确把握,国父中山先生云:“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识时务者为俊杰,何由识之乃鉴古知今之效也。

3、经世致用:论读史,小学有所得者,则可为文坛之翘楚大学之高者,则可为济世之伟人。

《晋书·载记·石勒》卷记载:“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因此连一向鄙视胡羯的正史,也盛赞他“天资英达、合于机神”。《三国志》则记载了一段时人读书、读史的佳话:

江表传曰:初,(孙)权谓(吕)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TAG标签:#小学 #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