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尚之范>生活>心理>散文的四大精髓

散文的四大精髓

尚之范 人气:5.02K
散文的四大精髓

      散⽂的四大精髓:“由⼩见⼤”,“由远及近”,“由粗见细”,“由疏见亲”的依次展开,再辅之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志”等的艺术表现⼿法向读者展⽰,如同剥笋,⼀⽚⽚的揭⽰,⽚⽚都能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体现物我的统⼀,做到了“因物⽽忘我,因我⽽忘物”,借此流露出更深邃的思想,使⼈领会更深刻的道理。

       ⼀个⼩⼩的物件,⼀道迷途的风景,⼀句微不⾜道的关爱,⼀段难以忘怀的时光,或电视媒体的⼀段对⽩与搞笑,都可让你⼊情、⼊境,⼊醉、⼊痴,⾃⼰⼈⽣境遇中的状况和点滴感触都可能成为散⽂的起笔“点”。作者情感的发挥,具有点睛之绝妙,也体现作者情怀、境界之⾼深。然⽽,这终究是作者所亲历的情感过程,有⼀种⽆形的⼒量强制他去记载,去⾼瞻建瓴地发挥到极致,于是就有了灵感之说。为了更好地发挥,更好地展⽰,便想⽅设法地从中去查阅资料,去扩充知识,去体验⽣活,去感悟透彻,挖掘出⼀些⾃⼰认为有⽤的东西,让它来丰富⾃已的情感,包装⾃⼰的喜好,鞭策⾃⼰的灵魂,表述⾃⼰的思想。这也就是散⽂创作中从“点”到“线”的⼀个求真务实的思维过程和艺术表现技法。

好的散⽂作者往往善于记忆的写⽣,于情感的回味中能如实记录下过去所经历的事,再通过所经历事,配合环境、⼼情、逻辑与美学的需要,透过秀美的⽂字折射出⼀些浅显的为⼈之道或处事哲学。秀美的⽬的是想吸引⼈,感染⼈,让读者不得不停下⼿中的活,不得不去忽略其他的事,⽽想继续读完它。读完后,⼜为⽂中的事,⽂中的景,⽂中的⼈⽽遐想,⽽牵挂,陷⼊未名的沉思。⽽这种吸引⼈的魅⼒就是散⽂所需要装饰的“⾯”。散⽂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追求的是形散⽽神不散,这⽆形的轨迹就是散⽂最不能跨越的“鸿沟”。即⽤⼀个醒⽬深刻的意境,把看似散乱的⼀⼤堆材料,贯穿成⽂。若把这⼀个个“点”喻作“珍珠”,那意境就是⼀条串接散⽂“珍珠”的⽆形胜有形的连接“线”。

散⽂的总体要求是“形散⽽神不散”,⽽真正做到不散,让⼈感到整篇⽂章是⼀⽓哈成,这就要求散⽂中那条⽆形的意境“线”,始终串着散⽂丰富的内容与作者错综复杂的思绪。该

条“线”能够让作者思如泉涌,其流⽔不间断,不混乱,不偏离主渠道。这样的散⽂才如同平湖⾏⾈

第 4 页

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散⽂是有⾻架的,在思维的红线内,通过语⾔的艺术,达到分隔成间,串接成⾏,错落有致,给⼈以完善的空间⽴体感。作为散⽂的直感,总体应该是闲、散、淡。⽤平淡的⽂字表露真挚的.情感,⽤淡然的笔触精准、独到地抒发出⼈⽣的感慨,并从中提炼出⼀些精辟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识供⼈们品味与思考。

散⽂读起来很完美,能够让⼈的思想得到升华,能够让⼈有所教益,能够让⼈陷⼊反思和不得不思的纠结之中。这就是散⽂的“⾯”。散⽂的“⾯”,就是要将那么多⼗分微⼩的“点”,通过散⽂作者的妙笔,给⼈以整体的直观感,能够让⼈由⼩见⼤,达到意境深邃,尤如满⼸的弦,具有极强的张⼒和穿透⼒。

第 5 页

散⽂是⽉下的凝思,具有静谧之美散⽂是秋实的采摘,具有丰硕之美散⽂是往事的愁畅,具有感伤之切。散⽂⼜往往是“⽔到渠成”之物,⼗分合情合理合意,毫⽆⽣硬与裂缝之嫌。也许,散⽂的初创会不够严谨、不够细腻、不够深沉,甚⾄有些急躁、⽣硬的现象。那么就需要作者静下⼼来进⾏润笔。通过润笔,使作品具有美轮美奂和震撼⼼灵的冲击⼒,达到丰富素材、作者阅历与创作之技巧的灵⾁结合。润笔如同养颜,它除了有思想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折射作者清新隽永、质朴⽆华的⽂风。

⼀件作品的润笔,是给作品增⾊添辉的过程,包括⽂字的推敲、句式的推敲、段落的推敲,结构的推敲,⽴意的推敲,甚⾄标点,层次与韵感的推敲。杜甫诗讲究炼字琢句。他⾃⼰曾在《江上值⽔如海势聊短述》中写道:“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死不休。”润笔⼀篇作品,需要作者具有超常的⽂学修养、毅⼒、闲熟、耐性与超⼈的境界。

好的散⽂作者要善于另劈绝径,敢于探索前⼈没有⾛过的路,给⼈以不同的视⾓侧⾯。揭⽰前⼈没有触碰的话题与隐含的真理,探索前⼈成果背后的跌宕故事与曲折⼼迹,透过表象去揭⽰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去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此⼈⾮此景,此景⾮此情”。“时过已境迁,⼈云皆是⾮”。散⽂作者要联想丰富,⽂笔挥洒⾃如,极有感染⼒和震撼⼒。把复杂的⼈和事放在每个时空⾥,不论随意点染还是泼墨描绘,都错落有致⾊彩斑斓。

优美的散⽂是“点”“线”“⾯”的糅合,优美的散⽂也是智慧、功底与⼈⽣阅历的⽴体筑构,更是作者⼼灵的永⽣……

TAG标签:#精髓 #四大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