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尚之范>生活>心理>知觉的规律怎么区分

知觉的规律怎么区分

尚之范 人气:1.37W
知觉的规律怎么区分

(一)目的律

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人在感知活动中之所以能够从周围的许多事物中优先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是因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缘故。知觉的选择性服从感知的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也越清晰。

例如:孩子从小随父母多次去过动物园,但对动物园里的许多动物由于每次去时没有特定的目的,因而对某些动物没有深刻、清晰的印象。生物教师若要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或动物园时,就要突出其观察的曰的,目的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相反,日的不明确,儿童就会东张西望,抓不住要领,得不到收获。有人曾做过实验,带小学二年级学生去参观盆景,预先没有向儿童提小观察的目的,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看完后,让他们说看到了几种花的颜色,结果很多学生都说不出来,甚至说没有看到这些花。

(二)差异律

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如果这些反差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而先被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中,而很难被觉察¨来。

例如:“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就是因为黄蝶和菜花的颜色差异不大“鹤立鸡群”则是二者的差异较大所以容易区分。大与小、黑与白、高与低、强'可弱、香与臭、苦与甜等都能立刻为人们所感知,就是差异律的体现。

(三)活动律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中,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

例如:天上的飞机、夜空中的流星、闪烁的霓虹灯等容易成为人们感知的对象,就是这个道理。

(四)组合律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对象的组合可分成夺问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上的组合是指在视觉刺激物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

例如,游行队伍在前进时.各单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使观礼者便于区别又如我们记笔记时,章与章之间、节与审之问、重要的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留出一定的空行,也是为了要在距离上鼹…差异,以便日后查阅时一日了然。时间上的组合是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时距”的接近,它们也能使我们分…感知的对象。如我们听别人唱歌或说话,能一句一句地去感知它,一般来讲,这是因为一句话的各个词之间时距较近.而各句话之间时距较远的缘故。火车在鸣笛时声音长短的组合,就是以时距差异让信号人员感知信息的。

(五)调节律

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言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言语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感知更迅速、更完整、更富有理解性,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在环境相当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知觉对象比较隐蔽而难于感知的情况下,言语在感知觉的作用更为显著。它可以补充感知对象的欠缺部分,提高感知效果。

(六)协同律

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多种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电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j%既看又听,能记住65%。

TAG标签:#知觉 #